飞翔的变形金刚:可变后掠翼飞机
可变后掠翼指机翼后掠角在飞行中可以改变的机翼。它的产生主要应对采用后掠翼出现的问题。那么咱们得先了解下什么是“后掠翼”?既然有“后掠翼”,就会有“前掠翼”,还会有“平直翼”。首先,先图示说明下这三种基础翼。
平直翼的升力最好,所以很多滑翔机多使用平直翼。在飞机速度较慢时,平直翼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升力效率越高,也就意味着阻力越大,当飞机速度很大时,平直翼的缺点非常明显,此时,后掠翼才是最好的。然而后掠翼使作战飞机的最大速度提高很快,但低速时气动效率低,升力较小。
事实上,人们既希望飞机有很高的速度,又希望起降速度低,减少起降距离。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使机翼的面积和形状可变,这就产生了可变后掠翼。
可变后掠翼的一部分或全部可前后偏转,在向前偏转时,后掠角减小,展弦比增大,因而升力增加;向后偏转并收起时,后掠角增大,升力和阻力都减小。这样飞机通过改变机翼后掠角,使机翼面积和展弦比发生变化,适应了起飞和着陆阶段以及高速飞行阶段对升阻比的不同要求。变后掠翼飞机在起飞和着陆时,机翼是展开的,而在高空巡航飞机时,机翼是收拢的。
由于可变后掠翼兼有良好的低速和高速性能,所以许多战斗机、轰炸机都采用了可变后掠翼。以下是采用了可变后掠翼的几种主要机型。
1. F-111战机
1951年6月20日,美国贝尔公司研制的世界第一架可变后掠翼试验机X-5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飞表明,采用可变后掠翼可增加航程35%,起飞着陆速度可降低20%,起降性能大为改善。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借鉴了可变后掠翼试验机的技术成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可变后掠翼战斗/攻击机F-111,于1964年12月21日首次试飞。
2. 米格-23战斗机
米格-23战斗机是一种变后掠翼单座单发超音速战斗机,是70年代前苏联空军用以取代米格--21的主要制空战斗机。该机兼有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西方把它称为“鞭挞者”。
3. B-1B "枪骑兵"轰炸机
B—1B“枪骑兵”是由罗克韦尔(Rockwell)飞机公司研制的一种远程、多用途、可变后掠翼的重型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于1986年6月开始装备美国空军,主要用于战略核打击和远程战略轰炸等任务。至今仍是美国空军主要的战略打击力量。
4. F-14“雄猫”战斗机
F-14"雄猫"TOMCAT战斗机是根据美国海军70年代到80年代舰队防空和护航的要求;由格鲁门公司研制的双座超音速多用途舰载战斗机,在现代空战3D游戏内是F-52探长。
5. Tu-22M “逆火”轰炸机
图-22M”逆火“远程战略轰炸机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超音速可变后掠翼远程战略轰炸机,为图-22的改进型。图-22M在苏联解体时大约生产了370架,其中苏联空军210架,苏联海军160架,于1993年停产。在现代空战3D游戏内是U-22M烈火金刚。
6. Tu-160 “海盗旗”轰炸机
图-160”海盗旗“远程战略轰炸机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超音速可变后掠翼远程战略轰炸机,主要作战任务是以高空亚音速巡航、低空亚音速或高空超音速突袭敌方目标,在高空时可发射长程巡航导弹在敌人防空网外进行攻击;担任防空压制任务时,可以发射短距离导弹。此外,该机还可以低空突袭,用核弹头的炸弹或是发射导弹攻击重要目标。
7. 狂风战斗机
狂风战斗机是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共同研制的双座双发可变翼战斗机,1969年3月开始研制,1974年8月首飞,1976年开始批量生产,1980年服役。有防空型(ADV)、对地攻击型(IDS)、电子侦察型(ECR)三种型号,各型飞机共生产993架。狂风战斗机在我们游戏内是W-113轰隆隆。
8. 苏-17“装配匠”轰炸机
苏-17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变后掠翼单座战斗轰炸机,是由固定翼战斗轰炸机苏-7发展而来的。1966年8月2日原型机首次试飞,北约集团曾给予绰号"装配匠"(Fitter)。苏-22是苏-17基础上改进的出口型。
9. 苏-24“击剑手”轰炸机
苏-24(北约代号:“击剑手”(Fencer),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设计的双座双发动机变后掠翼设计之低高度长程多用途攻击/战术轰炸机,主要用以取代老旧的Yak-28。除了携带传统的空对地导弹等武装进行攻击任务外,苏-24也可携带小型战术核武器,进行纵深打击。